当前,湖北文投“十五五”战略规划编制与落地推进进入关键攻坚阶段,作为系列建言献策的收官之作,本次汇总的七大优质建议,横跨微短剧、文旅体验、文创IP、影视基地、文化新质生产力、园区运营等核心领域,既聚焦当下业务痛点提供务实解法,也着眼未来产业趋势布局长远赛道,为公司打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、助力湖北文化强省建设凝聚起“众智成城”的强大合力。
一、锚定微短剧新赛道 打造湖北文投行业龙头地位
面对影视寒冬下微短剧的逆势增长,张平提出,需以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为核心,构建“全产业链+特色模式+机制保障”的发展体系。
核心路径包括:一是打造产业链闭环,整合微短剧基金、影视团队、文旅资源、艺人经纪至宣发变现全链条,破解传统影视投资亏损痛点;二是深化“微短剧+文旅”特色,依托《隐秘的盛宴》等成功实践,推动荆楚文化传播与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的实体消费双向循环;三是设立市场化运作的微短剧产业基金,重点投资“微短剧+文旅”创新项目;四是推行机制创新,简化项目审批、缩短决策链条,建立多元化人才激励体系;五是吸纳长剧转型人才,搭建微短剧人才库并提供专业培训,助力75%面临“失业潮”的长剧演员适应短剧“爽感逻辑”。
——文投致美 张平
二、开发本土文旅“沉浸式体验+”方案 激活静态资源价值
针对文投旗下文旅资源“静态展示多、互动体验少”导致二次消费弱的问题,提出以“年轻群体需求”为核心,打造定制化沉浸式体验方案。一方面,差异化设计场景:为非遗项目策划“手作工坊+情景演绎”,让用户在动手中感知文化;为中小型景区开发“夜间沉浸微演艺”,结合地方传说用灯光、音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,带动餐饮住宿消费。另一方面,坚持“轻量改造、试点先行”:优先选择市级非遗工坊、城郊景区启动试点,利用现有空间搭建临时体验区,联动文创部门植入产品销售,形成“体验引流+变现”闭环,降低试错成本的同时快速验证可行性。
——文投致美 周媛
三、深耕省博文创IP 打造“荆楚风华”品牌矩阵
依托湖北省博物馆24万件馆藏资源及2024年超亿元文创销售额的基础,以“让文物活起来”为核心,推进文创IP开发与官方旗舰店运营双轨并行。一是构建IP开发体系:以“十大镇馆之宝”为核心,按“顶级IP(越王勾践剑)、经典IP(曾侯乙编钟)、生活化IP(元青花梅瓶)”分级,开发祈福饰品、3C配件、餐饮具等6大类100+产品线,采用“传统元素现代表达(青铜兽纹卡通化)、实用功能融合(梅瓶解构为茶具)、跨材质演绎(环保树脂再现剑纹)”设计策略;二是落地官方旗舰店:三年内实现独家运营,同步建立“博物馆专家+设计总监+市场顾问”三方审核机制,确保文化准确性与市场适配性;三是创新营销模式:设置AR体验角、举办“文物变身大赛”征集UGC内容,联动传统节日与“国家宝藏”节目推出联名礼盒,强化年轻群体文化认同。
——文投致美 包健
四、推动微短剧基地“模块化+智慧化”升级 打造价值创造中心
针对长江视听微短剧基地“空间功能单一、服务链条割裂”的痛点,推动基地从“拍摄场地”向“价值创造中心”转型。一是场景升级:设计可快速重组的轻量化模块,缩短搭景时间;将高使用率场景品牌化,打造标志性视觉资产。二是服务闭环:设立“制片服务专员”,提供从选景、协调到后勤的全流程管家服务,整合供应商资源推出标准化服务包,探索服务性收入新路径。三是数据驱动:搭建运营数字看板,实时监控场景使用率、热门时段,定期发布《场景使用与内容趋势报告》,反向指导场景迭代与内容策划,实现“内容驱动基地升级,基地赋能内容创新”。
——文投致美 王睿
五、构建影视基地“IP+产业链+数字化”三维体系 提升抗风险能力
针对影视基地“IP单一、产业链碎片化、数字化滞后”的问题,建议以湖北文化为根基打造差异化竞争力。一是打造IP矩阵:围绕楚文化、红色文化、长江文化,开发“楚宫宴舞”“三国英雄”等自有IP,吸引剧组以“IP场景共建”模式入驻(剧组参与场景细化可享租金优惠),同时转化为C端消费场景(如楚文化沉浸式剧场、红色研学营)。二是完善全产业链:建设小型后期制作机房,联动新媒体板块提供“拍摄即宣发”服务;联合文化投资板块设立影视人才孵化基金,优先扶持使用基地场地的新人团队,形成“投资—制作—传播”内部闭环。三是数字化升级:搭建“智能预订+数据中台+文旅小程序”平台,实现场地在线预订、客户数据留存,针对C端提供拍摄日程查询、IP周边购买服务,提升运营效率与游客转化率。
——文投致美 曾亚娟
六、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 重塑“重产业、重预期、重过程”发展逻辑
为实现“资产三百亿、营收三十亿、利润三个亿”的“三个三”战略目标,需突破传统发展模式,构建轻型高效的产业生态。一是从“重资产”转向“重产业”:聚焦短视频与数字内容生态(成立“湖北数字内容工场”生产系列化内容,形成知识产权资产包)、数据资产化运营(依托华中版权交易中心,开发文旅决策报告、用户画像服务,推动数据资产可交易),优化资产结构。二是从“重眼前”转向“重预期”:构建“核心业务层(60%资源,保障现金流)、成长业务层(30%资源,布局AIGC、虚拟数字人)、探索业务层(10%资源,关注脑机接口、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)”的投资组合,设立产业研究院提供战略支撑。三是从“重结果”转向“重过程”:实施“里程碑”考核,按孵化期、成长期、成熟期设定差异化指标,设立“战略耐心资本”与“创新突破奖”,容忍阶段性失败,激发团队创新活力。
——数权数据 董俊
七、战略升维 + 数据驱动 双轮赋能文化产业升级
针对湖北文化资源 “散碎开发” 与数据 “孤岛问题”,提出两大核心建议:一是战略升维打造 “文化运营商”,成立实体化 “湖北文化 IP 运营中心”,系统梳理楚文化、三国文化等资源,制定 IP 分层开发图谱,避免内耗重复,参考良渚文化 IP 化、“照金” 小镇模式,通过持续内容生产让 IP “活起来”;二是数据驱动搭建 “文化基础设施”,内部构建统一 “数字文化元件库”(AI 拆解 IP 资源标签化),省内主导建立文化资源数字化标准,建设省级 “文化可信数据空间”,实现数据 “可用不可见、可控可计量”,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。
——数权数据 石琪
至此,湖北文投“十五五”系列建言献策活动圆满落幕。自启动以来,活动累计收到来自总部各部门、各子公司的数百条高质量建议,覆盖“内容创作、文旅融合、文创开发、园区运营、数字赋能、人才建设”全产业链。这些凝聚着一线智慧与战略眼光的建议,不仅为湖北文投“十五五”战略落地提供了“施工图”,更勾勒出湖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“路线图”。
未来,湖北文投将以这些建议为重要抓手,推动资源整合、模式创新与生态构建,在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、激活荆楚文化资源、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中主动担当、积极作为,让更多“湖北故事”转化为“产业成果”,书写新时代荆楚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。
